Nikki Miu國際新聞台
10.6K subscribers
16.2K photos
9.43K videos
4.3K links
無問責制翻譯新聞台
Download Telegram
#德國 🇩🇪 #奧地利 🇦🇹 #反對強制疫苗 #週末遊行

一如既往,德國多個地方包括 #諾伊施塔特報特拉瑟 山上的 #漢巴赫城堡#羅伊特林根#奧斯納布呂克 以及 #杜塞道夫 週末都有反 #強制疫苗 和反對 #疫苗護照 的遊行集會,當中以漢巴赫城堡的參與人數最多。

另外,在奧地利 #維也納 ,週末也有反強制示威。當地在今年二月立法強制成年人接種 #武肺疫苗 ,成為歐洲第一個實施疫苗強制令的國家。新法例令沒有疫苗接種證明或豁免證明的人,面臨600歐元罰款。政府從3月15日開始檢查是否遵行強制令。
#氣候變化

#荷蘭 決定加入 #德國#奧地利 ,復使用媒碳發電。
荷蘭表示,它將取消對原油發電站的所有限制,而德國及奧地利也因 #俄羅斯 面臨嚴厲制裁,削減了對能源短缺的歐洲的天然氣供應,而宣佈類似決定。

#世界經濟論壇#俄烏戰事 吸納大量西方國家的財富與武器,但要同步 #制裁俄羅斯 以圖拉長戰事斂財,卻因歐美國家根本沒有相應的基建及配套,而未能突然轉用 #綠色能源 ,變成自戕一樣無法強推氣候變化賺錢。

#烏克蘭 議題已接近玩爛,無法收場,也讓 #中俄 兩個極權國抱團自保,讓 #深層政府 無法全面操控世界,魚與熊掌終不可兼得。

遙想 #總統特朗普 在任時提醒德國,不要過分依賴俄羅斯能源,卻被德國代表恥笑,現在到底誰更可笑?

https://www.france24.com/en/live-news/20220620-dutch-join-germany-austria-in-reverting-to-coal
#奧地利 🇦🇹

奧地利衛生部長Johannes Rauch表示醫生應該為 #武肺疫苗 帶來的傷亡負責,因他們有責任告知接種者疫苗的風險。

這篇報導是 #台灣 反對強制的網友翻譯成中文,再上載在 #Twitter ,然後小編用德語搜尋到的,這已是上月的新聞,而此前美國傳媒完全沒報導過。

推行 #強制疫苗 的政府把責任推卸到醫生身上,傳媒就指他們是根據政府消息發佈新聞,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https://www.wochenblick.at/corona/haftungshammer-gesundheitsminister-bestaetigt-aerzte-bei-impfschaeden-verantwortlich/
Nikki Miu國際新聞台
#意大利 🇮🇹 #能源危機強制疫苗夾擊民怨沸騰 #拿波里 意大利政府對 #歐盟 及 #WEF 政策一跪不起,民眾被 #逼針 、 #能源價格高企 和 #通脹 連番打擊,對政棍深惡痛絕。 外交部長迪馬約落區時被民眾指罵,要靠警方解圍,他們在人民眼中的地位,不必林鄭李家超之流好了多少。 #里米尼 在當地美麗海景旁的長廊,貼滿了包括衛生部長 #斯佩蘭扎 及其他政府官員及谷針「磚家」的照片,配以納粹黨徽及文字:「我是納粹黨員,我要實施極權疫情措施。」
#歐洲能源危機
#各國週末續示威遊行
#主流傳媒阻消息外傳

#奧地利 🇦🇹
亞洲區華文媒體與歐美主流媒體仍然日日 #烏克蘭 萬歲,但歐洲各國的人卻因 #能源價格高企 而每週上街遊行示威,冷眼旁觀感覺就像平衡宇宙。
傳媒不報導,觀眾就只能被餵食眼前能看到的新聞。

奧地利週末有大型示威抗議,觸發上街的是當地政府開始向兒童逼針,以及能源價格高漲。示威者已毫不避諱地指反對 #WEF 的逼針及能源等政策,抨擊外長 #沙倫貝格 以制裁 #俄羅斯 為藉口令國內能源問題惡化。

#德國 🇩🇪
德國連日來也有類似示威,繼 #柏林 遊行,有電單車組隊前往 #勃蘭登堡門 舉行大型集會,反對能源價格上升。

#法國 🇫🇷
#巴黎 週末同樣有示威,一樣的理由與訴求,但政府以「未經批准集會」為由,派出大批警員到場,在示威開始前已設檢查站,並派員記下示威現場附近人士的資料,追截年輕示威者。
#歐洲各地週末示威一覽
#反強制反歐盟反北約

#法國 🇫🇷 #巴黎
法國Resistance 組織的示威活動已持續逾一年,選舉後 #馬克龍 繼續做傀儡,法國人日子並不好過。
#能源危機#物價高漲#通脹 ,再加強制,有跡象顯示,當地左右兩派都對政府不滿。

#奧地利 🇦🇹 #維也納
當地反強制、反 #歐盟 的組織漸漸成形,以往只見德國、法國每週遊行示威,現在連奧地利也越來越頻密。

#德國 🇩🇪 #柏林
德國已是示威常客,他們不但反對 #強制疫苗#疫苗護照 ,近月是公然反對 #世界經濟論壇 ,以及其控制的 #歐盟#北約

歐洲反對力量已經成形一年,美國和歐洲主流媒體有默契地不報導,亞洲華文媒體也就看不見。
訊息不流通,世界各地的人就難以連成一線抗爭,這些罪責都在不成器的傳媒身上。
#俄烏自肥計畫
#美國22億武器準備送包括長程導彈
#匈牙利奧地利拒送武器助長戰事

據報《路透社》引述不具名美國官員指, #癡呆登 政權正準備22億元武器援助計畫,包括計畫首次把長程導彈送給 #烏克蘭

錢撥不出去,就瘋狂送武器,如此以來軍火市場也一樣可以洗黑錢,對於是否會引發三戰,烏克蘭人民是否永墮無休止戰爭,利益集團和美共政府從不擔心。

相反 #匈牙利#奧地利 已有所覺悟。
奧地利國防部長Klaudia Tanner及匈牙利國防部長Kristóf Szalay-Bobrovniczky昨日於 #布達佩斯 舉行的一次會議上表示,奧地利和匈牙利同意不向烏克蘭送武器。

二人強調他們想站在和平那一邊,並會為俄烏戰爭難民提供人道援助,並指戰事升級會令鄰近地區動蕩不安。
正常左膠都應當如是,除非有利益關係。

https://www.euractiv.com/section/politics/news/austria-hungary-agree-on-not-sending-weapons-to-ukraine/

https://finance.yahoo.com/news/u-readies-2-2-bln-220532222.html
Media is too big
VIEW IN TELEGRAM
#左膠之亂#跨性別驕傲取消文化
#狗主拒買彩虹產品被取消GPS服務
(特別鳴謝推友提供)

#奧地利 一間製作寵物用GPS定位追蹤產品及服務的公司Tractive,因狗主拒絕購買定位裝置的彩虹配件,而單方面取消其服務。

覺醒末期左癌企業惡,都不是第一次見,但如此荒誕,還有大批智力有問題的左癌支持,就更奇詭。
事件被傳媒公開並引起貓奴狗奴公憤後,Tractive 行政總裁才假惺惺發道歉電郵。

換著是小編,也不想再使用他們的服務。

https://www.skynews.com.au/opinion/piers-morgan/first-dog-in-history-to-be-cancelled-rescue-pup-faces-pride-month/video/448c2421c0ddd3267609deb5002f6099
#氣候變化#減少捕魚
#實驗室培植也不夠
#奧地利賣3D打印三文魚

以為 #WEF 「精英」只是不准「賤民」吃牛肉,原來遲早連魚也不讓你吃。

#奧地利 推出名為「THE FILET」、以真菌為基礎,在實驗室培植的素食三文魚柳,聲稱假魚柳一樣含高蛋白質和維他命,並會像真三文魚一樣有 omega-3脂肪酸。
總部位於維也納的Revo Foods稱,他們與初創公司Mycorena合作,該公司幫助他們設計了一種真菌的真菌蛋白,透過3D打印技術進行分配和沉積。
Revo Foods 指產品可減輕全球捕魚的「影響」,又可 #減碳排,具備了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說穿了就是一堆爛肉中的真菌,取其營養再用 3D打印,隨後在實驗室加以培植。小編本來已極度討厭吃魚,聽到這樣魚非魚的物體,寫著寫著都想嘔。
建議無良公司大可在 #終蟈 試推,他們崇洋又懼怕日本海鮮,既然如此吃打印的保證安全。

https://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12542105/First-3D-Printed-Vegan-Salmon-Supermarkets-Revo-Foods-Fungi.html
#奧地利 🇦🇹
#右翼自由黨得票第一
#反人口重置被主流傳媒抹黑

被企業傳媒稱為極右、類納粹的奧地利自由黨在發動大規模驅逐非法入境者與打擊非法移民活動後贏得大選。
今次是奧地利自二次世界大戰後,首次有右翼勝出選舉。

已接近完成的點票結果預測,自由黨得票率28.8%,現任總理內 #哈默 領導的人民黨排名第二,得票率為26.3%,傳統大黨社民黨獲得21.1%的選票,新奧地利黨得票率為9.2%,與人民黨聯合執政的綠黨獲得8.6%的選票。

對於奧地利能選出反對 #人口重置 的政黨,美國網民遙送祝福祝賀。
有人歡喜有人仇,左癌自然不高興,當地左癌大教授稱:「自由黨政策模式近似 #匈牙利 及總理 #歐爾班 的模式,聲稱俄烏戰爭是 #北約 與歐洲”精英”挑起的。」

全球主義政府運作就是,順我者「民主」,逆我者「極右納粹」,幾乎完全無需用腦。
其實越來越多人明白當企業傳媒和左癌有系統地圍攻某個人或某個政黨,足證那肯定是好人。

https://www.politico.eu/article/austria-far-right-freedom-party-win-national-election-early-projections-herbet-kickl/

Austrian far right set to win national election, in postwar first - The Washington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