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傳媒官方頻道 Initium Media
9.28K subscribers
1.52K photos
1 video
2.32K links
端傳媒成立於2015年,作為一家專注原創深度報導的媒體,端傳媒已獲得逾100項新聞及攝影大獎,是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

華爾街日報聯合訂閱方案:
https://bit.ly/3xO2LZj
訂閱會員:http://bit.ly/2wVfM6g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Download Telegram
兩年前,18歲香港女孩依奈跳樓身亡。她的名字和「死亡直播」「二次元少女」「網絡廁所」等「亞文化」標籤聯在一起。

通過訪問依奈的家人、網友,走訪自殺現場和葬禮,閱讀依奈的日記,以及親友整理的報案材料。

這篇報導希望大家能看到從現實到虛擬世界,一張張社會安全網如何力有不逮,最終沒能接住縱身跳下的依奈:https://bit.ly/3zMj1jS
一筆轉帳,令名下三張銀行卡接連遭凍結。在街邊買些五元以內的小吃,也被封了卡。

「凍結」住有可疑交易的銀行卡成為大陸「反詐」最直觀也最有影響的體現。但由於反詐系統不合理的規則而遭受無妄之災的人群還在擴大。

這篇深度報導解構大陸反詐系統的「大家長」慣性:https://bit.ly/3RSJHFY
是次英國大選,移英港人動員積極參與投票,直接加入政黨,參與助選工作,逐家逐戶拍門洗樓拉票。

在香港的政治職業被打斷的兩人皆希望盡力將關心和認識香港議題的候選人,送進英國議會。

這篇深度報導,講述中大學生會末代代表會主席黃博瀚,和香港民主黨區議員吳兆康的故事:https://bit.ly/3S3o323
7月第一週是歐亞諸國的「外交旺季」。從北約成立75週年,到上海合作組織、突厥國家組織等會議,國際外交局面正變得更複雜。

🆕下一個「特朗普時代」歐洲的安全政策受關注
🆕上合組織影響力成疑
🆕莫迪訪俄
🆕突厥國家談「中間走廊」項目和氣候問題
🆕匈牙利總理、歐洲右翼代表歐爾班訪俄、中

全文:https://bit.ly/4eVphpL
接下來的兩天中,更多的紅色高棉戰士進了城。一進城,他們就先去找表鋪,有的一個人手上就掛着好幾只表。然後他們衝進民宅驅散人群,要他們離開自己的家園,離開金邊。

「我們往哪兒走?」人們問。

「隨便往哪兒走。走到哪兒,Angkor都會看着你們。」

Angkor這個詞反覆從他們嘴裏吐出,他們誰也不知道Angkor是誰,代表什麼。

本期「異鄉人」專欄來自一位在1990年代去美國的大陸人。留學期間,她曾在聖路易斯市的一家中國餐館幹了六年。去國的大陸人,越戰老兵,柬埔寨難民,相遇在美國的一家中餐館⋯⋯
https://bit.ly/4bXlZjj
#突發 特朗普在賓夕凡尼亞州(台譯:賓夕法尼亞)競選集會演講期間遭到槍擊。現場影片顯示,特朗普馬上蹲在講台後方,後在特勤人員以人盾方式護送下離去。特朗普在離場時,可見右側耳際及面頰有血,但仍高舉右手握拳揮動。槍手後被特勤局反擊小組成員當場擊斃,現場觀眾至少一死兩傷;目前槍擊事件正循「暗殺未遂」方向進行調查。https://bit.ly/461OxGU
#突發 更新:

🆕拜登譴責行為,指是次暴力事件聞所未聞
🆕FBI 定調事件為「暗殺」,指20歲槍手已註冊為共和黨選民
🆕網民翻出拜登曾言「是時候瞄準特朗普」; 中文網路有人提陳水扁事件
🆕特朗普離開賓州能自行下機,將如期出席共和黨大會

本次事件我們持續關注中,關注端傳媒看更多後續報導和評論:https://bit.ly/461OxGU
#端聞 #突發:特朗普造勢時遭槍擊,FBI定調事件為「暗殺」,指20歲槍手已註冊為共和黨選民。

事件仍在發酵中,但已有共和黨人指控民主黨應負責,而更大的影響,可能是改變部份人的投票意向﹐Politico分析稱:「美國人可能對特朗普產生一些老式同情心。」

收聽端聞最新報導:https://pod.fo/e/252601
特朗普遭遇槍擊,會對美國大選造成影響嗎?

評論認為,他經歷了暗殺未遂,又顯示出「領袖魅力」,一般來說,支持率會短時間內躍升,也讓以前不公開表態的人有了理由表示支持,比如Elon Musk和Bill Ackman。

但效應應該持續不到大選,真正帶來的是大量的陰謀論:https://bit.ly/3zJdOtq
6月28日及7月1日,美國最高法院公布了數項影響深遠的裁決,推翻了如「切弗倫原則」等重要法律原則。

許多意見指,保守派大法官實際上正在選擇性利用他們宣稱的司法理念,來推進自己的政治議程,而對另外一些與他們理念相違背的裁決視而不見。

這篇報導詳細分析了這些裁決:https://bit.ly/3zHL2cu
永遠不要低估法國政治的戲劇性潛力。儘管極右翼國民聯盟黨團的席位數量相比2022年大幅增加,但未出現極右翼上台執政的情況。

驚人的轉折從何而來?左翼聯盟的勝利,也僅控制了不到三分之一的議會席位。

這次選舉帶來的是「政治癱瘓」,還是歐洲式議會政治在法國的重新崛起?https://bit.ly/464nM4q
台北一間私立幼兒園園長之子,被控在擔任教師時性侵女童。

受害女童多達20人,在該教師住處搜出多部手機,查獲逾600段私密影片。從犯案時間軸來看,嫌犯在2022年遭控後因證據不足未能起訴,後續更持續犯行長達一年之久。

依據現行法規保障,媒體不得揭露校名,也無法進一步揭露嫌疑人資訊,引發修法呼聲:https://bit.ly/3Y3LNqk
儘管走線歐洲的熱度遠不及美國,近一年,歐洲走線正悄然興起,成為一些中國走線客「潤」出去的選項。

從「美國其實對於難民的福利不是特別好」到「那人家申請政治庇護,你當然是不能直接拒絕啊。 那你開口都不讓人家開口,只是嘴上說着人權。」

這篇報導,從關注中國人在歐洲走線的熱門「巴爾幹路線」開始,深度追蹤歐洲走線人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敗經歷:https://bit.ly/3VXp10Q
以正在武漢上路實驗的「蘿蔔快跑」為代表,中國力推無人駕駛網約車,引起輿論高度關注:

➡️無人駕駛技術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智能程度
➡️會否搶走網約車和出租車司機的客人

雖然民間議論不斷,但相關產業和政府方面,似乎認為技術必然要進步,「陣痛」也是必然要面對的:https://bit.ly/4dnexiz
新任香港記者協會主席鄭嘉如(Selina Cheng)在7月17日遭《華爾街日報》即時解僱。

她指WSJ曾向她施壓,要求她不要參選記協主席和辭去當時的理事一職。直至17日,WSJ國際版主編指因「架構重組」將她的職位刪減。

鄭嘉如當天下午召開記者會。她指上司承認香港新聞自由面臨嚴峻挑戰,但表示WSJ員工「不能在香港這類地方推動新聞自由」「不似其他西方國家、其他新聞自由已被確立的地方。」

WSJ回覆端傳媒查詢,確認作出「人事變動 」,但不回應個別人士個案:https://bit.ly/3Y6h2RK
香港記協主席鄭嘉如被《華爾街日報》解僱,是香港後國安法時代針對外媒駐港本地記者最嚴重的行動。

是次解僱是由一間享負盛名、多次在社論中猛烈批評北京和香港政府壓迫人權的美國大報,主動和直接對其海外僱員採取的。

其表面原因——鄭嘉如為冗員——明顯站不住腳。

WSJ 以行動實證了自己「有力並響亮地宣揚新聞自由」其實更接近「勝利球迷」——只捧會贏的隊,只在有新聞自由的地方維護新聞自由:https://bit.ly/4cGX9VQ
7月18日,為期四天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閉幕。

這次有三個值得注意之處:
➡️經濟路線穩妥,仍強調「供給側」
➡️「擴大開放」成為當前的「工作重點」,可行性與預期帶來收益高於「擴大內需」
➡️「秦剛同志」請辭或批准,「平安着陸」免於牢獄之災

免費閱讀:https://bit.ly/3zJimzM
越南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阮富仲因患重病醫治無效,於2024年7月19日中午逝世,享年80歲。

阮富仲的接班安排,如何被自己的反腐運動所打斷?蘇林又是如何一步步攀上權力高峰?回顧越南政壇震盪的來龍去脈:https://bit.ly/4dWI6s9
八年前,杜特爾特鐵腕開展反毒戰,允許警察捕殺毒販和吸毒者。某個夜晚,Sharon 的弟弟在街上突然被蒙面電單車手射殺。身中十多槍,毒品測試呈陰性。

弟弟被殺後的五年,Sharon 變得寡言,心口有塊大石壓着,一直都取不出來。大多數時間失眠,哭着入睡、哭着醒來。媽媽總是在酗酒或睡覺。她會嘗試安慰,但最後兩個人總是一塊哭起來。

在馬尼拉奎松市(Quezon)的咖啡店 Silingan Coffee,所有店員都是反毒戰受害者的遺屬。 他們重建信任、心被軟化,慢慢學會表達哀傷,有時候還會帶着幽默感——「你家死了幾個?」「噢,一個嗎?」「我有三個。」https://bit.ly/3LtfNER
確診新冠肺炎的美國總統拜登仍在自我隔離。但這段時間,不少民主黨人表示希望他主動退選,公開呼籲的人數已達35位。

民調數字顯示,56%民主黨註冊選民和逾7成獨立選民都表示拜登應該退出競選,要求他退選已成為主流民意。

不過,截至美東時間週五早上,拜登競選團隊仍否認拜登將會退選:https://bit.ly/3SfpDh7